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The Economist
Will China’s “green Great Wall” save it from encroaching deserts?
- 塔里木盆地植树项目:中国西北部新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过去吞没诸多城市,如今其边缘的风沙仍带来诸多危害。长期以来,官方期望通过植树防风固沙,数十年来一直在沙漠边缘种植植被带,今年 11 月 28 日于田县完成最后一段树木种植,官方称沙漠已被 “锁住”。
- 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一工程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因森林砍伐和草原过度放牧等原因,中国每年约有 1500 平方公里土地沙化,于是开始在北方干旱地区植树造林,计划到 2050 年建成 “牢不可破的绿色长城”。官方称该工程已取得巨大成功,干旱地区的树木覆盖率从工程开始时的 5% 提升到 14%,保护了大量农田,沙漠面积占比也有所下降。
- 存在争议:有研究人员指出,中国沙漠不再扩张很大原因是北方降雨增多,过去二十年植树等人为努力仅占沙漠面积减少的约一半。并且,此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方官员为完成政府指标匆忙种树,树种不适宜干旱气候、种植过密消耗地下水、使荒漠化更易发生等,部分农民也因禁止在项目用地种经济作物而不满。
- 改进举措:近年来,官方以更科学的方式营造防护林,依据当地生态系统种植不同种类的树木、灌木和草类,也允许农民种植更有经济效益的树种,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治理沙漠工作艰巨且充满不确定性。
产业政策的失败:Lessons from Northvolt’s failure
欧洲备受瞩目的电池初创企业 Northvolt 曾被视为电池领域先锋、欧洲竞争力象征以及产业政策成功范例,却在 11 月 21 日申请破产,其创始人兼老板次日宣布辞职。Northvolt 并不缺投资,总计募资 150 亿美元,还获多国政府补贴和贷款,有华尔街巨头支持以及众多大型车企大额订单,但因能力不足与运气不佳,其位于瑞典偏远地区的主要电池工厂产能利用率极低,亏损严重,管理层急于扩张而忽视基础工作。
如今 Northvolt 可能被拆分,其失败带来诸多教训:一是投资者不应理所当然地认为政府支持某个产业领军企业就会一直砸钱,那些给 Northvolt 贷款的银行、持股的养老基金以及下大订单的车企都过于笃定其安全性,对政府的信任可能让它们损失惨重;二是政客试图在技术快速变革领域扶持本国领军企业时,很可能浪费大量纳税人资金,尤其是所扶持对象远落后于市场领导者时,Northvolt 在前沿技术突破上投入颇多却无法实现商业化,也赶不上世界顶尖电池制造商,类似情况也发生在美国芯片制造商英特尔身上。
最后指出培育高科技产业更好的方式是为外国直接投资铺平道路,这是传播技术的有效手段,美国及西方在一些关键领域落后于亚洲国家,像台积电在美国建厂、宁德时代在德匈投资、LG 新能源在欧洲成为最大锂离子电池制造商等,亚洲曾通过欢迎西方优秀企业学习经验,如今西方也需向亚洲取经。
政府应对生育率的措施引发负面反应 Baby-boosting Exercises in fertility
首先,以毛女士接到社区工作人员关于生育情况的冒昧询问电话为例,引出政府为提升生育率、扭转其对经济增长的拖累而强化的相关行动。中国目前生育率较低,平均每位女性生育一个孩子,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所需的 2.1 个。国务院出台了包括儿童税收抵免、增加产假和陪产假、放宽住房贷款等一揽子鼓励生育措施,但具体规模和资金来源尚未明确,难以预估效果。
同时,习近平主席认为解决生育率问题还需文化变革,为此调整学校课程强调家庭和婚姻美德、呼吁制作更多宣扬生育好处的电视节目等。曾经负责执行独生子女政策的计划生育委员会如今肩负鼓励女性怀孕的新使命,甚至还出现宣传生育好处的文章,不过这也在网上引发了反对声音。
此外,党还扮演起红娘角色,搭建约会平台、组织活动,并且配备心理咨询师来解决关系问题。在很多地方还挂出宣传生育的横幅,不过有的标语带有一定强制性。
但像毛女士这样的民众认为生育属于个人私事,对于这种过度干预表示愤慨,而且从其他国家经验来看,生育率下降趋势很难扭转,中国政府诸多努力的成效最终还是取决于众多像毛女士这样的女性的个人决定。
森林砍伐降低农业种植产出?Deforestation doesn’t just hurt the climate. It also costs farmers millions
巴西因玉米和大豆产量增长成为农业强国,但也致使亚马逊雨林大片遭破坏,使农民和环保主义者矛盾重重。一项研究表明,2006 到 2019 年巴西亚马逊地区森林砍伐致作物减产,造成约 10 亿美元经济损失,大豆、玉米净收入分别下降 10%、20%。
森林砍伐破坏了水循环平衡,影响大气环流与温度调节,在砍伐严重地区,雨季推迟、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最终导致收成与收入变少。阻止亚马逊南部森林砍伐或能缓减趋势,继续砍伐情况会更糟,而重新造林有望改善降雨情况。
不过当前,巴西农业企业与农民对相关报告及结论多持怀疑态度,对产量下降原因存在争议。报告主要作者希望聚焦森林砍伐的经济影响,让大家认识到可持续农业实践符合经济利益,改变质疑态度。
首先指出在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过程中,中国向海外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涉及 150 多个国家,投资涵盖管道、港口、铁路等诸多领域,旨在扩大贸易影响力,但新兴市场官员及西方外交政策鹰派担心这会让贫困国家背负过多债务,一旦违约,中国会借机夺取资产、掌控局面,不过如今这种担忧似乎有些过头。中国已成为中低收入国家最大的双边债权人,虽许多国家多年来还款存在困难,但并未出现大规模夺取资产的情况,中国贷款方往往会延长还款期限,这使得资金紧张的政府更愿意将中国当作最后的贷款依靠。
接着提到有两点值得这些国家深思:一是自 “一带一路” 倡议开始以来,相关国家债务大幅膨胀,2012 到 2022 年间,有资格获得世界银行最便宜发展贷款的 78 个国家的名义利息支付翻了两番,达到 240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二是哈佛大学的刘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莱娜・莫斯利的研究论文发现,2007 到 2022 年间中国向新兴市场国家提供的 139 笔贷款情况显示,向中国借款本身成本高,且还会让从其他渠道借款变得更贵。并解释了正常情况下新借款能降低其他债务成本的逻辑,如能证明仍有信贷渠道、有多渠道资金来源、用于盈利项目能提高偿债能力等,但中国贷款情况不同,通过研究相关国家政府债券收益率发现,中国贷款消息宣布后,平均借款国债券收益率会上升 0.05 个百分点,不同用途贷款影响有差异,且哪怕是旧贷款消息也会使成本上升,而世界银行贷款消息宣布后却无此情况,同时联合贷款中只有中国参与的会使收益率上升,有其他贷款方参与的则会使其降低,这表明债券市场认为中国贷款比其他类型贷款风险更高,莫斯利认为中国贷款保密性及债务重组时不愿与其他贷款方合作等是原因,还指出可能是因贷款出于政治目的而未充分做商业尽职调查,让原有债权人感到恐慌。
A nation of shopkeepers
1. 农业就业占比高但面临转型压力
- 数据:2023 年,中国农业就业占比约 22%,远高于墨西哥(12%)和巴西(8%)等国家。
- 现状:农业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在经济放缓时。农村就业年龄偏大,约 30% 的农民工超过 50 岁。
- 挑战:农业生产率较低,传统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支持。
2. 制造业增长停滞,面临结构性调整
- 数据:制造业就业人数约 1.23 亿,占总就业的 16%,但自 2018 年以来增长几乎停滞。
- 问题:房地产危机导致建筑业就业减少近 700 万,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和技术升级压力。
- 案例:农民工陈洪从建筑行业转行至零售,反映出传统制造业岗位流失。
3. 服务业成为就业增长主力
- 数据:服务业就业人数达 4.11 亿,占总就业的 55%,过去五年贡献了全部新增就业。
- 细分领域: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达 1.35 亿,超过制造业;自雇人士接近 1.8 亿,占非农业就业的 24%。
- 趋势:服务业呈现小型化、分散化特点,企业平均雇员从 17 人降至 12 人。
4. 自雇经济蓬勃发展
- 现象:个体工商户和微型企业成为就业重要组成部分,如街边摊贩、家庭作坊等。
- 驱动因素:灵活就业需求增加、创业门槛降低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如电商、外卖)。
5. 未来挑战与政策目标
- 技术冲击:AI 和自动化可能威胁服务业岗位,如金融、行政支持等领域预计将有 25%-46% 的任务被自动化取代。
- 政策方向:中国政府计划到 2035 年成为 “中等发达国家”,需推动产业升级,减少对农业和低端制造业的依赖。
- 社会影响:就业结构转型可能加剧收入不平等,需加强社会保障和职业培训。
总结
中国劳动力市场正从以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服务业转型,但农业仍扮演重要缓冲角色。自雇经济和小型服务企业的崛起反映了经济灵活性,但也面临技术替代和政策调整的挑战。未来需平衡创新驱动与就业稳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The pay gap between men and women won’t go away
《The pay gap between men and women won’t go away》探讨了全球范围内持续存在的性别薪酬差距问题,指出尽管反歧视法律和政策不断推进,但差距仍顽固存在,甚至在部分国家有扩大趋势。以下是对该文章的总结:
### 现状与数据
- **经合组织国家**:中位数性别薪酬差距稳定在11.4%,较2020年的11.1%略有上升。部分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 **行业差异**:女性在高薪行业(如金融、科技)的占比偏低,且晋升至高管层的比例不足10%。例如,科技行业中女性从业者流失率是男性的两倍。
- **母职惩罚**:育儿对女性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显著,尤其在 childcare成本高昂的国家(如美国、英国)。
### 原因分析
1. **疫情冲击**:女性在疫情期间更可能失业或被迫退出职场,加剧了职业中断和薪酬差距。
2. **职业选择隔离**:女性集中在低薪行业(如教育、护理),而男性主导高薪领域(如科技、金融),导致结构性收入差异。
3. **职场歧视与文化**:隐性偏见、性骚扰等现象迫使女性转向低薪岗位。例如,报告性骚扰的女性更可能调换工作,影响收入增长。
4. **工作文化**:“赢家通吃”的竞争模式(如长时间工作、奖金制度)不利于兼顾家庭的女性,而男性更易形成职场联盟以获取晋升机会。
### 关键案例
- **科技行业**:女性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比例自1986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职场文化对女性的不友好导致人才流失。
- **学术领域**:研究发现,男性经济学家无论独立或合作发表论文均更易获得终身教职,而女性合作发表论文反而降低晋升概率。
### 结论与挑战
- **法律与政策的局限性**:尽管多国要求企业公开薪酬数据(如英国、欧盟),但数据透明度未转化为实质改变。
- **系统性改革需求**:需打破职业性别隔离、改善工作文化(如弹性工作制度)、加强反歧视执法,并推动企业
Chinese cars are taking over the global south
文章《Chinese cars are taking over the global south》聚焦中国汽车在全球南方市场的崛起,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全球南方市场取得成功的原因、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与全球南方市场表现: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23年出口量达490万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且出口增长主要源于对全球南方国家的销售。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区,中国汽车品牌凭借高性价比、丰富功能和多样车型,迅速获得当地消费者认可。例如,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度尼西亚市场表现出色,其生产的电动车契合当地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
- 成功原因剖析
- 性价比优势:中国汽车在价格和配置上极具竞争力。以比亚迪为例,其电动车在性能与续航里程方面与西方和日本同类产品相当,但价格更为亲民,能够满足全球南方消费者对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
- 适应市场需求:中国车企深入研究全球南方市场特点,根据当地路况、气候和消费者偏好,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比如,针对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优化汽车的散热和防水性能。
- 政策支持与产业集群效应: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汽车产业发展,涵盖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同时,国内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使车企能够高效整合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 面临的挑战
- 品牌认知度有待提升:尽管中国汽车在全球南方市场销量增长迅速,但在品牌形象和认知度方面,与西方和日本的传统汽车品牌仍存在差距。部分消费者认为中国品牌在质量和可靠性上不如老牌车企。
- 贸易壁垒风险: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的增加,一些国家可能会设置贸易壁垒,如提高关税、实施配额限制等,以保护本国汽车产业,这将对中国汽车的海外市场拓展构成阻碍。
- 售后服务网络建设不足:在全球南方的部分地区,中国汽车的售后服务网络覆盖不够广泛,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这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品牌忠诚度。
- 未来发展前景:中国汽车企业正积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向高端化发展,以增强品牌竞争力。同时,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基地等方式,深入融入当地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拓展,中国汽车有望在全球南方市场取得更大的成功,并逐步提升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地位。
China’s alarming sex imbalance
《中国惊人的性别失衡》指出中国性别失衡问题严重,对个人、社会和婚姻市场产生诸多负面影响。通过分析数据揭示其现状,探究背后原因,并阐述了相关后果及未来趋势。
- 性别失衡现状:据《经济学人》分析联合国和中国 2020 年人口普查数据,2027 年 23 - 37 岁男性与 22 - 36 岁女性的性别比将达 119 的峰值,意味着该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出 2250 万 ,且 2006 - 2022 年,25 - 39 岁未婚男性比例从 13% 激增至 30%。
- 失衡原因分析:20 世纪 80 年代起,亚洲地区因超声技术普及,重男轻女观念导致性别选择性堕胎现象增多。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使夫妇生育男孩机会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致使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严重。
- 带来的影响:性别失衡导致农村地区适婚女性稀缺,男性择偶困难。同时,女性身价上涨,彩礼飙升,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此外,还引发了人口贩卖等社会问题,威胁社会稳定。
- 未来趋势展望:尽管中国出生性别比在 2000 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但未来几十年,年轻成年人的性别比仍将维持高位。对于当下的农村单身男性而言,形势依旧严峻,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改善。
进入 AI 阅读
介绍一下中国为平衡性别比例采取了哪些措施
性别失衡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哪些长期影响
中国性别失衡问题会在未来多久内得到解决
FT-中国能源转型
《中国加速绿色转型》由 Edward White 撰写,文章指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在规模和速度上打破国际预测并远超自身目标,但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建立有效的电力市场是关键。
-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成就
- 装机容量目标提前达成:中国 7 月提前 6 年实现 1200 吉瓦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目标,每年可为数亿家庭供电,在建的太阳能和风能新项目约占全球三分之二。
- 投资规模巨大:为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将花费约 8000 亿美元用于输电网及其底层软件现代化改造,且 2024 年前 7 个月在输电项目投资同比增长 19%。
- 绿色转型的意义
- 经济与环境效益:有助于实现 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目标,减少碳排放,改善国内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绿色技术发展,提升国内制造业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
- 地缘政治影响:减少对能源进口的依赖,改变与俄罗斯、阿拉伯世界的能源关系,提升中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面临的挑战
- 传统能源行业阻碍:国有煤炭企业及电网公司抵制改革,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老旧煤电厂淘汰缓慢,新建煤电厂增多,且政府对煤电厂的固定支付政策不利于转型。
- 电力供需矛盾:国内电力需求增长超出预期,出口增长、交通电气化、AI 和数据存储发展增加用电需求,给电力价格和能源供应带来压力。
- 能源安全考量:国际冲突使政府更加重视能源安全,对煤炭和核能的支持增加,可能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
- 并网消纳难题:部分地区电网已达接纳极限,需电池储能缓解压力,部分地区对风电开发有额外要求。
- 建立电力市场的必要性与途径
- 必要性: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和运营成本。
- 途径:将现有省级试点现货市场转变为全国性市场,形成与省级和区域市场并行的二级模式,借鉴欧洲市场一体化经验。
- 国际影响与争议
- 技术优势引发担忧: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发展引发西方国家担忧,担心中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影响其本土企业,同时也担心中国借此挑战美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霸权。
- 供应链调整:随着碳排放标准和税收政策变化,企业供应链可能发生调整,部分制造业供应链可能因中国的减排优势回流,但也面临西方国家政治压力。
FT-大型公司占排放的主要来源
《报告估计,仅 36 家公司就占全球排放量的一半》由亚历山德拉・怀特撰写,该文基于 Carbon Majors 数据库报告,揭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高度集中于少数公司的现状,以及不同类型企业排放情况、地域差异,同时指出报告数据在气候诉讼和立法中的作用。
- 主要排放企业情况
- 排放集中于少数公司:Carbon Majors 数据库报告显示,2023 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与 36 家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商相关。其中,前 20 名排放商里国有企业占 16 家,前 5 大国有排放企业(沙特阿美、印度煤炭公司、CHN 能源、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和晋能集团)占全球总排放量近五分之一;前 5 大投资者拥有的排放商(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道达尔能源和英国石油公司)占排放量的 5%。
- 不同行业排放趋势各异:2023 年煤炭和水泥生产商排放量增加,天然气排放量下降近 4%,石油公司排放量保持稳定。
- 各国企业排放贡献与变化
- 中国企业排放情况: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 2023 年中国企业的排放贡献仍居各国之首,8 家中国公司因煤炭扩张占全球排放量的 17%。
- 各地区排放变化:澳大利亚、亚洲和北美的排放量增幅较大,分别增长 11%、6% 和 3%;欧洲排放量下降 4%,中东排放量增加不到 1%。
- 报告的影响与背景
- 在气候诉讼和立法中的作用:该组织的数据被用于针对化石燃料生产商的诉讼,如佛蒙特州在 “气候超级基金” 法中使用其数据来向石油公司收取气候变化赔偿金,还助力了气候立法。
- 报告发布的背景:报告发布时,各国在气候承诺上有所倒退,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在巴黎气候协定签署近 10 年后仍在加大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中国2025的污染程度
世卫组织表示,空气污染每年导致中国约 200 万人死亡。世卫组织在其网站上表示,在这些死亡中,环境空气污染导致超过 100 万人死亡,而使用污染燃料和技术烹饪造成的家庭空气污染导致另外 100 万人死亡。
FT-中国燃煤电厂建设量十年最高
在周四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 (Crea) 和全球能源监测 (GEM) 表示,虽然中国在 2024 年增加了创纪录的 356GW 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容量,但也开始建设容量为 94.5GW 的燃煤发电厂,这是自 2015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DS:DeepSeek sends a shockwave through markets
以下是《经济学人》2025年2月1日刊中关于“DeepSeek sends a shockwave through markets”的总结:
### 1. **市场震动与股价暴跌**
- **Nvidia领跌**:中国AI公司DeepSeek发布的R1模型因性能接近西方顶尖模型(如OpenAI的GPT系列)但成本仅为其一小部分,导致美国科技股集体下挫。Nvidia股价单日暴跌17%,市值蒸发6000亿美元,创美国股市历史最大单日跌幅。
- **供应链全面受挫**:从芯片制造商(如AMD、台积电)到数据中心设备供应商(如HPE、Dell),再到能源公司(如Siemens Energy)均受波及,因市场担忧AI训练所需的算力需求将减少。
### 2. **技术突破与成本颠覆**
- **效率革命**:DeepSeek通过优化算法和芯片利用率,在受限使用美国尖端芯片的情况下,将训练成本降至约600万美元(对比OpenAI的数亿美元),证明AI发展可摆脱对高算力的过度依赖。
- **颠覆行业逻辑**:此前西方企业(如Nvidia)主导的“算力竞赛”模式受到质疑,市场开始重新评估AI产业的盈利前景和技术路径。
### 3. **赢家与输家**
- **输家**:硬件供应商(Nvidia、TSMC)、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微软)及传统模型训练公司(如Anthropic)因需求预期下降而受损。
- **赢家**:AI应用开发者(如Salesforce)和消费级AI产品(如DeepSeek的聊天机器人)受益于更低的技术成本,可能推动AI普及。
### 4. **长期影响与不确定性**
- **市场反弹与理性回归**:股价短暂暴跌后部分回升,但投资者对AI硬件需求的长期预期已改变,转向关注模型效率和应用落地。
- **地缘政治与技术竞争**:DeepSeek的突破被视为中国在AI领域的“弯道超车”,加剧了中美技术竞争,同时可能促使西方调整对华技术限制策略。
### 5. **行业反思与未来展望**
- **重新评估AI经济学**:行业开始探讨“杰文斯悖论”(效率提升反而刺激需求增长)是否适用于AI领域,即低成本模型可能催生更多应用场景,反而增加算力需求。
- **技术路径多元化**:DeepSeek的成功表明,算法创新可弥补硬件短板,未来AI发展可能呈现“西方硬件+中国算法”或“开源协作”的多元化格局。
### 总结
DeepSeek的技术突破通过颠覆成本结构,重塑了全球AI产业格局,既引发市场短期震荡,也推动行业重新审视技术路径与竞争策略。其长期影响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可能加速AI技术普惠化,并重塑中美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博弈态势。
跨国电力贸易
尽管跨国电力贸易(如北欧国家通过 “北欧电力市场” 实现区域电力共享)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全球范围内电力进口的普及仍面临多重障碍。以下是主要原因:
(有什么好处:各国能够在需求高峰或国内发电量减少时利用进口电力时,它们就可以避免建设大量冗余且昂贵的备用产能。英吉利海峡下的电缆往往在早上将电力从英国输送到法国,因为法国消费者比英国人花更多的时间吃早餐,但在下午则相反,因为英国人会打开水壶泡茶。两国之间一小时的时差也使需求高峰期相隔甚远。电力贸易也能帮助各国实现脱碳。)
一、基础设施挑战
- 跨国输电网络不足
- 远距离输电需要高压直流(HVDC)等先进技术,但许多国家缺乏跨境电网基础设施。例如,非洲国家间电网互联率不足 10%,导致电力无法有效输送。
- 地理限制(如山脉、海洋)增加了建设成本,例如东南亚岛屿国家难以通过海底电缆实现互联。
- 电网兼容性问题
- 不同国家的电压标准、频率(如 50Hz vs 60Hz)和电网管理系统存在差异,需额外设备转换,增加技术难度和成本。
二、经济成本问题
- 输电损耗与成本
- 远距离输电过程中,电力损耗可达 10%-20%,尤其是通过传统交流输电线路。
- 建设跨国电网的初期投资巨大(例如,欧盟 “欧洲能源联盟” 计划需数千亿欧元),中小型国家难以承担。
- 电价竞争力不足
- 进口电力可能因运输成本高企而价格高于本地发电(如中东国家依赖低成本天然气发电,进口电力缺乏价格优势)。
三、政治与战略考量
- 能源主权与安全担忧
- 许多国家将电力供应视为国家安全核心,担心过度依赖进口导致能源命脉受制于人(如德国曾因俄乌冲突减少天然气进口后加速能源转型)。
- 地缘政治紧张(如印巴、中东国家间矛盾)阻碍跨境电力合作。
- 贸易保护主义
- 部分国家通过补贴本土能源产业(如煤炭、核电)或设置关税限制电力进口,以保护国内就业和产业。
四、市场与监管障碍
- 电力市场分割
- 全球缺乏统一的电力交易规则,跨境交易需协调多方利益,导致流程复杂(如欧盟内部仍存在电价差异和交易壁垒)。
- 长期电力购买协议(PPA)谈判耗时,且汇率波动增加交易风险。
- 政策与法规差异
- 环保标准(如碳排放限制)、电力质量要求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各不相同,增加合规难度。
五、技术与运营难题
- 电力供需匹配困难
- 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的间歇性导致跨国电力调度需实时平衡,对电网灵活性要求极高。
- 极端天气(如欧洲冬季寒潮)可能导致区域性电力短缺,影响进口可靠性。
- 储能技术瓶颈
- 大规模储能技术(如电池、抽水蓄能)尚未普及,无法有效解决跨国电力供需错配问题。
案例:成功与失败的对比
- 成功案例:北欧电力市场(Nord Pool)通过统一电网和实时交易机制,实现了区域内电力高效共享,降低了电价波动。
- 失败案例:拉丁美洲 “区域电力市场” 因各国利益冲突、技术标准不统一和资金短缺,进展缓慢。
结论
电力进口的普及需突破技术、经济、政治和制度的多重壁垒。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及区域合作深化(如非洲 “电力非洲” 计划),跨国电力贸易可能逐步扩大,但短期内仍面临显著挑战。
分享
中国是否有进口电力的计划?
中国的电力进口主要来自哪些国家?
跨境电力交易的法规和政策有哪些?
中国制造2025
文章《一项令人恐惧到中国都不再提及的倡议》围绕 “中国制造 2025” 展开,分析了该计划的目标、成果、代价以及国内外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
- 计划概述与成果:“中国制造 2025” 旨在推动中国成为绿色创新的 “制造强国”,减少对劳动力和西方供应链的依赖。该计划取得了显著成功,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份额从 2015 年的 26% 升至 2023 年的 29%。在电动汽车、无人机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成果斐然,如 2024 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超 1000 万辆,占全球近三分之二;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超 90%;中国太阳能面板和电池产量占全球的 90% 和 70% 左右。同时,中国制造商研发投入占比在 2023 年达到 1.68%,超额完成目标。
- 面临的挑战与不足:在大飞机制造和半导体生产方面,该计划进展缓慢。C919 客机虽已实现首飞,但仍依赖大量外国部件;多数中国公司只能生产中低端芯片 。此外,该计划的实施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财政投入巨大,难以精确计算成本;大量资源投入制造业,导致经济在 “全要素生产率” 指标上表现不佳;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引发贸易伙伴不满,2024 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和贸易调查近 200 起。
- 政策影响与争议:“中国制造 2025” 引发了国内外的争议。国外担心中国的产业政策会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威胁其制造业发展;国内则面临政策调整的压力,需在推动产业升级和满足民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文章认为,该政策虽然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贸易问题,未来中国需要探索更合理的发展路径 。
- 那么,中国制造 2025 已经实现了大部分目标。但代价是什么?财政支出是无法计算的。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一项尝试估计,2017 年至 2019 年,中国在产业政策上的支出占 GDP 的 1.7% 以上,如果持续十年,以今天的美元计算,将超过 3 万亿美元。这笔钱本可以花在其他方面,比如医疗保健,这可能会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减少电动汽车,增加重症监护室。除了财政负担外,中国的工业雄心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2023 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超过 1.23 亿人。这些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了:2014 年至 2023 年,人均产出平均每年增长约 6%,仅略低于政府的目标。但这一表现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当考虑到这笔投资时,情况看起来就没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了。整体经济在“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标上表现不佳,该指标试图捕捉无法用资本或劳动力增长来解释的产出增长
公共部门加薪
中国政府为公务员加薪的举措,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引发了公众的广泛争议。此次加薪幅度较小且覆盖范围有限,未能有效缓解公务员群体的实际困境,反而加剧了社会上的不公平感。公众对政府资源分配的质疑,以及对公务员工作效率和廉洁性的不满,反映出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未来,政府需要在改善民生与提升治理效能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以增强政策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凝聚力。
背景
- 经济环境: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私营部门裁员、降薪现象普遍,而公务员群体的 “铁饭碗” 稳定性凸显。
- 政策目的:政府希望通过加薪刺激消费(预计注入 120-200 亿美元),提升公务员士气,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部分地区通过债务置换缓解资金紧张)。
公众反应
- 外部不满:私营部门员工对公务员加薪感到愤怒,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公共部门的福利未受影响,加剧了社会不公平感。
- 内部矛盾:公务员群体对加薪幅度不满(仅为基本工资的几个百分点),且地方政府存在福利拖欠问题,导致实际获得感有限。
深层原因
- 经济分化: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的收入差距扩大,公众对 “特权” 的不满情绪被激化。
- 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部分地区依赖中央救助,导致加薪资金来源受限,政策执行效果打折扣。
- 士气问题:反腐运动和严格的政治审查导致公务员工作积极性下降,“躺平” 现象普遍,加薪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长期影响
- 社会信任:公众对政府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产生质疑,可能削弱政策公信力。
- 政策调整:政府需重新评估公共部门薪酬体系,平衡稳定性与激励性,同时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监管。
- 经济预期:若消费未能有效提振,可能进一步拖累经济复苏,形成恶性循环。
制造业海外投资 对应的新闻(China delays approval of BYD’s Mexico plant)
中国企业加速海外投资引发国内外多重担忧,其核心矛盾在于全球化布局与国内产业安全的平衡。2024 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FDI)飙升至 1770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主要流向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集中于 “绿地投资”(新建工厂、数据中心等)。这一趋势源于多重压力:美国关税政策迫使企业转移产能以规避贸易壁垒(如特朗普时期对华加征关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去十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长超 300%)和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以及技术管制趋严(如芯片出口限制)促使企业寻求更宽松的创新环境。
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比超 60%,其中电动汽车(如比亚迪在泰国的工厂)、光伏组件(隆基在越南的产能)和电子元件(立讯精密在印度的布局)为投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端产业如芯片封装测试(长电科技在韩国的投资)和锂电池(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工厂)也出现外迁迹象,引发对 “技术外流” 的担忧。
国内层面,中国政府对产业空心化风险高度警惕。尽管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低附加值产业转移可倒逼国内产业升级(如转向高端制造),但地方政府担忧税收和就业流失。例如,福建晋江作为 “中国鞋都”,地方官员直言企业外迁将导致供应链断裂;浙江嘉兴则对钢铁企业外迁实施 “严格审查”,要求企业承诺 “核心产能不转移”。中央层面通过《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强化技术管控,并推动 “链长制” 引导关键产业留在国内。
国际社会对中国投资模式的质疑加剧。东南亚国家虽欢迎资本流入,但对中国企业 “两头在外” 的模式(依赖母国工人、进口零部件)表示不满。马来西亚规定外资企业本地员工比例需达 80%,否则加征惩罚性税收;泰国则因中资电动汽车厂的低价竞争,导致 2000 家本土零部件企业倒闭。此外,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投资(如印尼镍矿、刚果(金)钴矿)被欧美视为 “资源掠夺”,加剧地缘政治紧张。
为应对挑战,中国政府采取 “胡萝卜加大棒” 策略: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如减免回迁企业所得税)、土地供应倾斜等政策引导企业回流;另一方面,推动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 “区域供应链中心”,例如在马来西亚建设 “数字经济走廊”,整合周边国家资源。企业层面则加速本地化进程,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工厂将本地员工比例提升至 60%,并与当地高校合作培养技术人才。
这一趋势对全球供应链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短期内可能导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小幅下降(预计从 2023 年的 30% 降至 2025 年的 28%),但长期或推动中国从 “世界工厂” 向 “全球创新中心” 转型。然而,转型过程中需平衡好对外开放与产业安全,避免重蹈日本 1980 年代产业空心化覆辙。
SCMP-60,000 jobs: the cost of one Chinese city's cleaner air 澎湃新闻 临沂治污急转弯:环保约谈后关停57家企业,引千亿债务危机
领导人们誓言要“铁腕”治理污染,但据大陆媒体报道,在山东省的一个工业城市,对污染工厂的打压正威胁着金融和社会稳定,企业难以偿还贷款,居民失业。
自 3 月以来,临沂市市长因未能妥善监督污染企业而被环保部约谈,该市 57 家企业(主要是钢铁、陶瓷、玻璃和焦炭厂)停产。
自那以后,临沂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PM2.5 污染水平(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微小颗粒)从 1 月到 5 月下降了 24.3%。但为绿色成就付出的代价让许多当地人感到不满。
《南方周末》和新闻网站澎湃新闻周四报道称,临沂市政府投资平台上个月底不得不向该市最大的私营企业华盛江泉集团注资7000万元人民币(8800万港元),以偿还贷款利息。
报道称,57家关闭的公司导致约6万居民失业。当地警方表示,近几个月该市盗窃和抢劫案件有所增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议员告诉澎湃新闻:“回想起来,临沂的经济转型可能太突然了。”
报道援引当地消息人士的话说,这些公司的潜在贷款违约可能给该市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没有具体说明这些公司的债务。
企业抱怨说,当地政府关闭工厂的命令损坏了设备,让他们没有时间减少损失。
有一起案例,一家生产玻璃板的公司在熔炉中仍有 2,000 吨熔融玻璃和熔融锡时被切断了电力。
报道称,大多数工厂在开业前都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估,因为临沂官员邀请他们来该市投资,并承诺处理所有“程序文件”。
现在这些公司抱怨他们被区县政府背叛了,因为没有评估,他们无法从市环保局获得恢复生产的批准。
沂蒙钢铁集团的一位高管告诉记者:“政府还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是或不是(恢复生产)。这种不确定性对一家公司来说是最可怕的事情。”
国家最高领导层敦促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禁止掠夺性执法
中国政府近期采取多项措施打击地方政府的掠夺性执法行为,旨在遏制以财政增收为目的的乱收费、乱罚款和违规征税现象。以下是核心内容总结:
问题背景
- 财政压力:疫情后税收减少(2024 年下降 3.4%)和土地出让收入锐减(下降 16%),地方政府依赖罚款和没收财产弥补收入,相关收入同比增长 14.8%。
- 企业困境:多地出现企业被要求补缴长达 20 年的税款(如某矿业公司被追缴 6.68 亿元)、高管遭拘留勒索等案例。跨省执法(“异地捕鱼”)现象频发,甚至波及外资企业。
政府应对
- 政策表态: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坚决防止未经授权的跨区域和以盈利为目的的执法”,财政部要求 “坚决防止和纠正乱收费”。
- 司法行动:最高人民检察院 2024 年审查 1500 起案件,阻止不当资产没收 5.7 亿元。
- 财政改革:允许地方政府未来三年发行 6 万亿元新增债券置换隐性债务,缓解财政压力。
深层挑战
- 法治威胁:掠夺性执法破坏市场信心,专家警告可能导致 “经济灾难”(如周天勇指出,企业家被拘留可能引发企业倒闭潮)。
- 财政失衡: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 85% 支出却仅掌控 45% 收入,需从根源改革财政体系。
未来方向
- 长期改革:需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减少地方对非税收入的依赖。
- 监督机制:推动没收资产上缴中央,切断地方利益驱动;完善预算透明化。
此举旨在平衡财政纪律与经济活力,通过短期遏制违规行为和长期制度改革,重塑市场信心,促进法治营商环境。
房价促销
中国房地产中介为应对市场低迷,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甚至激进的促销手段,试图刺激房屋销售。以下是核心内容总结:
市场背景
- 行业寒冬:经历四年低迷,2025 年 1-2 月新房开工量同比下降近 30%,平均价格连续 21 个月下跌。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大量楼盘烂尾,二手房挂牌量激增。
- 中介困境:大型城市中介门店减少约 10%,小城市更甚(如北京燕郊数百家中介关闭),从业者收入普遍腰斩。
促销手段
- 非常规营销:
- 情感套路:惠州 15 名女中介伪装成 “恋爱对象” 诱导男性购房,被曝光后引发官方调查。
- 高额赠品:浙江某中介送 10 克金条(约 1000 美元),北京公司推出 “买房送烟台海景房” 活动。
- 首付创新:中山开发商接受 9.9 元象征性首付;河南允许用小麦、大蒜等农产品抵扣定金(某项目收 430 吨大蒜售出 30 套房)。
- 数字化转型:
- 直播卖房:抖音平台 50 万中介直播,通过才艺表演(歌舞、喜剧)吸引流量,武汉试点机器人 “Ubro” 带看。
- 社交裂变:推出 “推荐好友购房返现” 等模式,利用私域流量传播。
政府与市场反应
- 政策支持:
- 放宽开发商融资,鼓励 “以旧换新” 置换政策。
- 央行下调房贷利率,部分城市取消限购。
- 市场效果:
- 促销短期内提升成交量,但难以扭转市场整体颓势。
- 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担心房价继续下跌及烂尾风险。
未来挑战
- 结构性过剩: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部分区域空置率超 20%。
- 政策不确定性:救市措施效果待观察,房企债务违约风险仍存(2025 年预计占亚洲违约总额三分之二)。
- 行业洗牌:中小中介加速退出,头部企业转向 “全能服务商” 模式,提供金融、装修等增值服务。
尽管中介使出浑身解数,但市场复苏仍需依赖经济基本面改善及政策组合拳发力。短期内,“以价换量” 或成常态,长期则需化解供需错配与金融风险。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影响:不断加剧的经济压力
政策背景
- 关税升级:特朗普政府计划于 2025 年 4 月 2 日实施全面 “互惠关税”,对汽车及零部件加征 25% 关税,并针对贸易顺差国家(如欧盟、印度、越南)采取进一步限制措施。
- 目标模糊:关税依据 “国家安全”“贸易公平” 等宽泛理由,缺乏明确规则,导致企业难以预测政策走向。
经济影响
- 企业困境:
- 投资停滞:制造业未来 6 个月商业信心指数(纽约和费城联储数据)骤降,企业因政策不确定性推迟资本支出。
- 供应链混乱:汽车行业首当其冲,零部件跨国流动受阻,合规成本飙升(如加拿大石油需追溯至油井)。
- 利润受损:标普 500 企业中半数在财报电话会议提及关税影响,联邦快递、德尔塔航空等巨头下调盈利预期。
- 消费者压力:
- 关税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削弱消费者购买力,零售行业库存积压。
- 通胀预期上升(3 月通胀率达 3%),进一步抑制消费信心。
- 经济增长风险:
- 高盛测算,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可能拖累美国 GDP 增速 0.75%-1.5%。
- 制造业活动收缩,工业产出连续两月下降, recession 概率升至 25%(近十年高位)。
国际反应
- 报复措施:加拿大已对等加征关税,欧盟、印度等可能跟进,加剧全球贸易战。
- 供应链重组:企业加速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墨西哥等地,降低对美依赖。
- 美元霸权挑战:多国探索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如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使用黄金交易)。
深层矛盾
- 法律争议:关税依据过时的 “国家安全” 条款,可能面临法律挑战(如 2019 年汽车关税调查已超时效)。
- 政策逻辑混乱:特朗普将关税与移民、毒品问题挂钩,缺乏经济合理性,导致盟友离心。
- 长期代价:
- 破坏多边贸易体系,削弱美国在全球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 企业创新能力受损(如半导体行业研发投入减少),长期竞争力下降。
未来展望
- 短期不确定性:4 月 2 日 “解放日” 政策细节仍存变数,可能仅针对部分国家,或引发进一步博弈。
- 经济衰退风险:若关税持续升级,叠加美联储加息,2025 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显著上升。
- 政治代价:政策激化国内矛盾(如铁锈地带工人与科技行业的利益冲突),可能影响 2026 年中期选举。
结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通过制造不确定性和贸易摩擦,短期内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脆弱性,长期则可能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尽管政府试图通过企业投资承诺(如特斯拉、台积电)粉饰效果,但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与经济代价已逐步显现。
分享
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Author:Qingquan Liang
- URL:https://tangly1024.com/article/15ab15f7-9352-803b-9e6e-d476193c1299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