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推进发展战略(重工业优先)
投资率远高于同水平国家;多数投向工业,而工业投资超80%在重工业。
1952-1978间,工业产出上升到44%,农业产出下降到28%
(2)配套的指令性体制
政府拥有工厂、企业、土地和农业经济的管理权;
计划指定生产目标、资源分配;
控制价格体系和人事制度。(提高工业品价格(政府拥有),降低农产品价格(农业集体拥有))
因此,扭曲的而价格体系意味着国有企业没有效率也能绝对盈利
(3) 政策的不稳定性
(4)后果
消费增长缓慢(特别是农村),服务不受重视;就业增加相对较慢;经济回报较低。
Lin:
三位一体:扭曲价格信号;计划配置资源;微观上剥夺企业自主权;
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地区性粮食自给自足;城乡隔绝
统购统销:农民要交售出满足政府购买任务的粮食和棉花数量以后,剩余的产品才 能够卖向农村的农贸市场; 城市实行统销制度,统销是指卖给 谁由国家统一计划,卖给哪些企业也是由国家统一计划,像粮食等生活 必需品也必须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凭粮票、棉票和布票)购买
合作化运动:经济激励不下下的规模经济解释。(没有经济激励,能否产生规模经济?)
自给自足: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背后 的原因是城市里的就业机会不足,而城市里就业机会不足的原因与推行 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有关。
人民公社:
在高级社的时候,还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先是评功记分,再按照工 分来进行分配。到了人民公社开始的时候,就实行所谓按需分配,吃公共食堂,节省下做饭的时间和做饭时需要的稻草。1962年生产恢复到以生产队为单位。
农业危机的解释:自然灾害(不太可能);人祸(“人祸”主要 指不当的管理。不当的管理有几个方面:在1958年年底推行公社化的时 候,实行所谓的公共食堂,很多人吃饭不用钱,于是就把粮食给吃光 了;1959年公社化以后,公社社长、书记等很多领导都不是农民,而是 政府直接派下去的干部,没有农村工作经验,也没有农民的耕作知识, 当时很多干部就提出了所谓“深耕密植”,误以为耕得越深越好,植得越 密越好,不当的耕种方式造成了减产);规模太大导致激励下降
如果1959—1962年的 农业危机是由上述三个原因造成,在1962年后的几年时间里全要素生产 率就应该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然而,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却一直没有恢复。
解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取消
统购统销造成了地区性的粮食自给自 足,偏离了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
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
(1)资本积累率、重工业投资与发展有效率
(2)结构不平衡,资源配置极差。(配置效率低也导致重工业资金利用率不高,生产效率低下,政府乱点鸳鸯)
(3)居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